大资管:规模退潮,价值登场

Connor o易交易所 2025-11-05 4 0

大资管:规模退潮,价值登场

大资管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 “淘汰赛”。

曾经,拼规模、玩通道、做 “资金池” 就能轻松赚大钱;现在,150 万亿市场里,靠套路的玩家陆续被淘汰,靠真本事的机构正在崛起。这场变革的核心,从来不是 “做得更大”,而是 “做得更对”—— 从追求规模增速,转向创造真实价值。

一、规模是过去的勋章,价值才是未来的船票

过去十年,大资管行业的关键词是 “扩张”。银行理财从几万亿冲到 30 万亿,公募基金从千亿级别突破 32 万亿,信托也一度逼近 30 万亿大关。但光鲜的规模背后,藏着一个致命问题:“规模情结” 成了思维定势,不少机构把 “做大规模” 当成终极目标,却忘了资管的本质是 “受人之托,代客理财”。

最典型的是信托行业。2024 年规模大增 23.58%,逼近银行理财,但净利润却暴跌 45.52%,几乎腰斩。原因很简单:依赖低回报的通道业务冲规模,新业务又没形成支柱,最后陷入 “增规模不增利润” 的尴尬。反观保险资管,常年保持平稳增长,2024 年以 33.26 万亿元规模稳居行业第一,靠的不是激进扩张,而是精准匹配客户的长期避险需求,在低波动中积累价值。

公募基金的改革更能说明趋势。证监会推出的《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》,直接把 “基金赚钱、基民不赚钱” 的痛点摆到台面上:要求基金经理考核 80% 权重绑定长期业绩,推行浮动费率,打破 “旱涝保收” 的模式。这意味着,今后行业比的不是谁发行的产品多、募集的资金多,而是谁能真正让投资者赚到钱。

二、合规不是枷锁,是筛选优质玩家的过滤器

如果你买过银行理财,可能见过一种 “神奇产品”:不管市场怎么波动,净值曲线永远平滑向上。但这不是本事,是 “套路”—— 靠收盘价造假、自建估值模型、新发产品 “打榜” 等方式扭曲净值,本质是对投资者的误导。

现在,这样的套路走不通了。监管层明确要求理财公司整改估值方式,必须采用第三方估值,禁止平滑净值;公募基金要披露更详细的业绩数据,禁止选择性宣传;信托公司被要求压降融资类业务,转向资产服务和资产管理。

很多机构觉得合规是负担,但真正的优质玩家已经尝到了 “合规红利”。比如某股份行理财公司提前完成估值整改,净值波动更真实,反而让稳健型投资者更信任;中银理财 1000 多只存续产品无一破净,靠的就是严格的合规风控,成为行业标杆。

展开全文

监管的逻辑很清晰:清除 “劣币”,让真正合规、透明的机构获得更多机会。就像一个干净的市场,消费者更愿意为靠谱的产品买单,合规能力最终会转化为品牌竞争力。

三、资产配置:从 “单点押注” 到 “多元突围”

低利率时代,靠单一资产赚钱越来越难。银行理财的债券配置占比从 64% 降到 43.5%,信托的房地产投资占比从 8% 跌到 3.78%,单一资产的收益天花板越来越低。

聪明的机构已经开始 “多元化突围”:

固收 + 策略成为主流:在债券 “压舱石” 的基础上,加入可转债、红利股票、ETF 等资产,既能控制波动,又能增厚收益。宁银理财靠信用债精耕、杠杆套息、波段交易等多策略组合,让固收产品在低利率环境下保持竞争力。

跨市场配置打开空间:美元理财、港股高分红板块、黄金 ETF 成为新选择。贝莱德建信理财看好黄金和美股 AI 板块,通过海外资产对冲国内市场风险;浦银理财布局跨境资产,挖掘离岸市场的收益机会。

另类资产崭露头角:REITs、绿色债券、科创债等资产进入机构视野,既契合政策导向,又能获得超额收益。工银理财将科创债纳入固收 + 组合,险资也加大了对金融类科创债的配置。

资产配置的逻辑已经变了:不再是 “找到一只好债券、一只好股票”,而是搭建一个 “抗风险、能增值” 的组合,在不同市场环境下都能稳得住。

四、投研 + 科技:大资管的 “核心护城河”

行业竞争越激烈,投研和科技的重要性越凸显。

过去,中小机构还能靠通道业务分一杯羹;现在,头部机构靠强大的投研能力拉开差距。易方达、景顺长城等公募基金,既能做好主动权益投资,又能在纯债领域保持领先,靠的是多年积累的投研团队和数据体系;浦银理财打造 “北极星智研” 平台,用 AI 捕捉市场情绪,分析宏观数据,让投资决策更精准。

科技正在重构投研全流程:

数据层面:通过网络爬虫收集新闻、社交媒体等非结构化数据,整合到数据库,让研究员看到更全面的市场信息;

决策层面:用数学模型和算法生成投资策略,动态调整组合,平衡风险和收益;

风控层面:实时监测市场风险、信用风险,设置预警阈值,提前规避损失。

对中小机构来说,投研和科技的差距,正在变成生存差距。那些没有能力搭建投研体系、忽视科技赋能的机构,只会越来越边缘化。

大资管:规模退潮,价值登场

大资管的终极竞争力,是 “创造确定价值”

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,大资管行业正在回归本源:资管不是 “圈钱游戏”,而是通过专业能力,帮投资者在不确定的市场中找到确定的价值。

规模再大,不如利润扎实;产品再多,不如客户信任;套路再巧,不如投研过硬。未来的大资管市场,属于那些放弃 “规模执念”,专注于合规、投研、客户价值的机构。

对投资者来说,这也是最好的时代 —— 那些 “美颜滤镜” 被撕掉,真正优质的产品会浮出水面;对行业来说,这场重构不是终点,而是更健康、更可持续的起点。

毕竟,金融的本质是信任,资管的核心是责任。能为客户创造多少确定的价值,就拥有多少真正的竞争力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