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管资讯丨资管行业日报2025年10月15日

来源:市场资讯

(来源: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)

险资入市驱动投资收益大增!新华保险上涨5.34%,A股保险股全线飘红

摘要:10月14日,A股保险股全线飘红,新华保险股价上涨5.34%,表现尤为突出。消息面上,险资入市成为推动保险股上涨的主要因素。随着宏观经济的持续复苏,险资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有所增加,投资收益显著提升。此外,保险行业整体估值仍处于较低水平,具有较高的投资性价比,吸引了市场资金流入。部分险企公布的三季度业绩预告也显示出一定的增长态势,增强了市场信心。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,保险股在当天的交易中表现活跃,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。

中泰证券:险资规模稳步增长 银行板块凭借高股息更受青睐

来源:智通财经

摘要:中泰证券发布研报称,险资投资规模稳步增长,受长端利率下行,长期低于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等因素影响,股票投资占比提升明显,同比增速超过债券增速。重仓股票市值中,银行股占比始终位居首位,并在2023年后表现回暖、占比提升,在举牌次数创新高的2025年,银行股次数占比达41.9%。当前政策推动长期资金入市,同时通过修改险企考核机制、监管等手段提高险资权益投资占比,这一路径也在美国、日本等海外国家得以验证可行。测算25、26年全年新增险资资金均超4万亿,预计股票占比也将持续提升。

资本市场改革行稳致远

来源:经济日报

摘要:从险资角度看,资本市场改革意义重大。改革推动直接融资功能增强,为险资提供更多优质投资标的,如科技企业上市增加,利于险资布局新兴产业。投资端改革也助力险资入市,如推进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,打通入市痛点堵点,使险资在资本市场中发挥更大作用,成为稳定市场的“压舱石”。同时,上市公司质量提升,为险资投资提供更可靠的资产,而资本市场开放也促使险资提升投资管理水平,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。

预增!这家险企前三季度盈利300亿,超越2024年全年

来源:证券时报网

摘要:新华保险发布业绩预增公告,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299.86亿至341.22亿元,同比增长45%至65%,超越2024年全年盈利262亿元。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整体改革、负债端和资产端的优化。在保险业务方面,新华保险聚焦价值增长和品质提升,推进分红险转型,前8月原保险保费收入1580亿元,同比增长21%。投资端,公司积极入市,优化资产配置,增配优质底仓资产,受益于资本市场回暖,投资收益大幅增长。上半年,新华保险归母净利润147.99亿元,同比增长33.5%,总投资收益增长超四成。

国民养老保险拟再次增资 专业养老险公司迈向规模化发展期

来源:中国经营网

摘要: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增资扩股动作愈发频繁。10月11日,北京产权交易所披露信息显示,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拟实施增资扩股项目,计划发行不超过4.71亿股,征集不超过5家投资方。这是继2024年年底成功引入德国安联集团为战略投资人之后,国民养老保险第二次进行增资扩股。如本次增资扩股能成功实施,国民养老保险将重回国内养老保险公司注册资本规模第一的位置。

展开全文

中国保险业“十四五”收官:保费收入稳居世界第二 5年赔付9万亿元

来源:21世纪经济报道

摘要:“十四五”期间,中国保险业实现跨越式发展,保费收入稳居世界第二,累计赔付金额达9万亿元,较“十三五”增长61.7%。农业保险、科技保险、出口信用保险等重点领域全面发力,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余额突破5.4万亿元,较“十三五”末增长85%。保险业不仅在规模上稳健增长,整体稳健性也显著提升,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均有所提高。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,保险业通过风险保障和资金运用,充分发挥经济“减震器”功能,为科技研发、农业、汽车产业等提供重要支持。同时,保险业在养老、健康、巨灾等民生保障领域也取得突破性进展,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不断完善,商业健康险和巨灾保险制度实现创新。未来,保险业将继续深化改革,提升治理和经营能力,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。

金价创新高 银行理财子公司忙“掘金”

来源:厦门晚报

摘要:近期,现货黄金价格冲破4070美元/盎司,创下历史新高,多个品牌的足金饰品售价飙升至年内最高点。在此背景下,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加大“黄金+”理财产品布局,截至10月9日,存续期黄金相关理财产品已达48只,今年新成立14只,9月单月新成立5只。招银理财、光大理财等机构表现积极。这些产品不仅挂钩金价,还叠加黄金ETF、黄金股ETF等资产,设计上探索区间收益、复合结构等模式。尽管黄金短期波动风险需关注,但中长期走势被持续看好。

普益标准:三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环比下降

来源:上海证券报·中国证券网

摘要:据普益标准数据,2025年三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环比下降。三季度全市场共发行理财产品13,376款,较二季度减少1,971款,环比下降12.75%。其中,国有大行发行量减少最多,环比下降17.38%;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发行量分别下降13.59%和11.68%。理财子公司发行量也有所下降,环比减少10.27%。分析认为,发行量下降主要受市场环境和监管政策影响,银行在产品设计和发行上更加谨慎。同时,市场利率波动也导致部分银行调整产品发行策略。尽管发行量减少,但理财产品整体规模仍保持稳定,投资者对稳健型产品的需求依然较高。

宏观经济

央行:“十四五”时期的货币政策调控取得良好成效

来源:证券时报

摘要: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负责人表示,总的看,“十四五”时期的货币政策调控取得良好成效。一是金融总量合理增长。社会融资规模和广义货币供应量(M2)余额的年度增速均达到9%—10%左右,明显高于6%—7%的名义经济增速。二是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低位下行。2025年8月,新发放企业贷款和个人房贷利率约为3.1%,较2020年末分别约下降了1.5个和2.3个百分点。三是信贷结构持续优化。普惠小微贷款、制造业中长期贷款、科技贷款余额增速均快于全部贷款增速。下一步,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,不断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配性、有效性,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。

央行预告:明日6000亿元

来源:上海证券报 中国证券网

摘要:央行预告将于10月15日开展6000亿元6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操作。此次操作延续了央行“以量稳市”的中期调控思路,显示货币政策维持稳健偏宽取向。10月15日有8000亿元3个月期逆回购到期,本次操作有助于熨平短期资金波动,保持流动性稳定充裕。10月资金面扰动因素增多,政府债券集中发行、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带动配套贷款投放增加,股市走强带来“存款搬家”效应,市场资金需求阶段性上升。央行通过逆回购注入中期流动性,对冲流动性收紧压力,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。展望后续,央行可能等量或小幅加量续作10月到期的7000亿元MLF,同时存在实施新一轮降准的可能。

人民银行开展910亿元逆回购操作 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910亿元

来源:上海证券报·中国证券网

评论